强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于2024年4月17日至18日组织2024级本科生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此次实习以“自然地理要素观测与区域综合分析”为核心,依托翠华山地质公园、关中民俗博物院、仪祉湖等实践场地,结合自然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乡村规划等课程,引导学生在野外实践中掌握自然地理现象的观测方法,理解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筑牢专业基础。
第一专题:地质地貌演化与自然景观认知——翠华山地质公园实践教学
4月17日上午,实习团队首先在翠华山地质公园举行 “实践教学基地签约仪式”。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实习指导教师与翠华山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签署协议,为后续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随后,实习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在教师带领下深入探究秦岭北麓地质地貌特征。

在翠华山主峰区,师生重点观测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如冰斗、刃脊、U 型谷)与山体崩塌地貌,结合地貌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构造运动、气候变迁对区域地貌演化的影响。在天池堰塞湖周边,同学们学习湖泊水文观测方法,记录水位、水质及周边植被分布特征,探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完成地质剖面图绘制、岩石标本采集与地貌景观分析,初步掌握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技能。指导教师强调:“地质地貌是自然地理的骨架,只有实地观察才能理解将课本中的等高线转化为真实地形的核心要义。”

第二专题:自然地理与文化景观的共生关系——关中民俗博物院考察
4月17 日下午,实习团队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聚焦“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塑造”展开调研。同学们通过参观明清民居建筑群、民俗文物陈列,分析关中地区“背山面水”的选址智慧——秦岭屏障与渭河平原的地理格局如何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观察黄土高原次生地貌区的窑洞建筑、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工具,理解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对人类居住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与适应。

在民俗园农田景观区,师生结合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探讨“气候-土壤-植被” 组合对关中农耕文化(如小麦种植、水利灌溉)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如何塑造 “塬、梁、峁”上的村落分布规律。学生们通过访谈博物院工作人员、记录典型建筑的地理参数(如朝向、高度、材料),初步建立“自然基底→人类适应→文化景观”的分析框架,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理内涵。
第三专题:水文地貌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仪祉湖综合地理实习
4月18日上午,实习团队赴仪祉湖开展“水文-地貌-生态”多要素综合考察。上午,师生聚焦河口地貌与水文过程,在仪祉湖入渭河口观测河流侵蚀、泥沙淤积与湿地发育特征。同学们分析了秦岭北麓支流(如沣河)对渭河河道形态的塑造作用,探讨河岸侵蚀防治与生态护岸设计的科学原理。
下午是仪祉湖周边台塬区的土壤与植被生态调研。在仪祉湖周边台塬区,学生分组完成土壤剖面开挖与分层观测,记录土层厚度、质地、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对比不同地貌部位(河谷、阶地、塬面)的土壤发育差异;在植被样方调查中,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统计植物种类、盖度、高度,分析“地形-土壤-植被”的耦合关系,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协同演化机制。实习中,教师现场演示土壤 pH 值测定、植被标本压制等实操技术,强调“精准观测是地理研究的基础,野外数据的真实性决定了分析结论的科学性”。

第四专题:乡村振兴与自然地理条件的互动机制——抱龙村考察
4月18日下午,师生团队深入抱龙村开展实地调研,探究自然地理条件与乡村发展的互动机制。抱龙村地处秦岭北麓峪口,凭借“山谷盆地”地形、优质山泉水及灌溉渠系等地理要素,形成了“生态保护-产业布局-空间规划”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以下考察调研:一是系统梳理了抱龙村如何依托秦岭生态本底,严守生态红线,同时将山水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现场对比分析了不同区位民宿的客源结构与经营模式,发现交通便利性、景观视野等地理要素对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实地感受村民全程参与规划建设的“共建共享”模式,认识抱龙村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的创新实践;三是通过分组调研和讨论,基于地理学科视角对抱龙村的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剖析抱龙村从传统农业向“为村产业”转型的关键要素,重点讨论了地形地貌对村庄扩张方向、水资源对产业承载力的制约作用。
实习成效:在自然中读懂“地理密码”,在自然与人文交织中筑牢专业根基
为期两天的野外实习,同学们足迹跨越山地、平原、河谷与乡村,通过地质观测、水文记录、土壤采样、乡村调研等多元实践,完成了从“自然要素认知” 到 “人地关系分析”的能力跃升。大家不仅掌握了罗盘定位、剖面绘制、样方调查等野外技能,更深刻地理解了自然地理作为“城乡规划基础” 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地质地貌对城市选址的影响,还是水文土壤对乡村产业的制约,皆需以扎实的自然地理调研为前提。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本专业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学的“必修课”,只有走进山川河流,才能真正理解“地理”不是图纸上的符号,而是脚下这片土地的演化密码。同学们表示,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持续提升野外调研能力,努力成为“懂自然、知人文、能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将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乡土的热爱,为未来从事城乡规划、生态保护等领域工作筑牢根基。